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检测样例 > 正文

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2014年10月27日 论文检测样例 ⁄ 共 211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544 views 次

gocheck论文检测10月27日检测样例:

1.2.3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一直被用来表征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容重是 指示土壤结构优劣的重要指标,土壤粘粒支撑着植物的生长,粘粒大小、比例与组成状况直接影响土壤的基本性状。土壤有机质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营养元素,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循环,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指标之一。氮素是湿地土壤重要养分之一,主要以全氮和水解氮两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磷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营养元素,是决定湿地生产力、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素。GRUNWALD S, CORSTANJE R, WEINRICH BE, etal. SMeyer等[40]在对内布拉斯加州河岸退耕还湿下湿地土壤生态恢复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恢复的20年期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都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而升高。彭佩钦[42]【等对洞庭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湿地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全氮、容重等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至一定深度稳定,而土壤全磷在剖面上下的差异很小. 土壤容重与有机碳、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 湿地土壤粘粒与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极显著对数正相关关系.王红丽[42]等在对崇明岛东滩不同类型天然湿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中,结果表明随着高程的增加芦苇型沙质土壤湿地与芦苇/米草混合型粘质湿地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含量升高,全磷变化不明显。杨刚[35]等对洞庭湖退耕还湿区研究发现,退田还湖方式不同,土壤生态恢复也存在差异,以种植杨树作为湿地恢复模式的小集成样地促进了粘粒和粉粒的形成,并能快速累积有机质、全磷、全钾;以种植芦苇为恢复方式的官垸样地中,由于经常受洪水影响而使土壤物理性质有向自然生态系统转化的趋势, 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全磷含量增加;以恢复自然湖泊为方式的青山垸样地中,土壤物理特性和全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恢复,能够作为湿地生态恢复的参考指标。

1.2.4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研究

湿地土壤微生物是湿地土壤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可通过测定湿地微土壤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中的酶活性等微生物代谢活性指标,侧面反映湿地土壤中微生物的性质。土壤微生物量( Microbial Biomass, MB)是指土壤有机质的活性部分,也是土壤中最活跃的因子,它是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x103um3的生物总量,土壤微生物是活的土壤有机质部分。湿地土壤微生物量是湿地土壤养分C、N、P、S等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源和库,是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等循环和转化的动力,它参与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养分的转化和循环的各个过程[43-44],在调节湿地土壤养分供应环节中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土壤微生物参与几乎所有的湿地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因此在土壤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循环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对于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土壤微生物活性直接反映了微生物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与土壤组分的总量变化相比,土壤微生物量一般仅占土壤有机质的1%~4%,但其周转速度相当快,半衰期仅有几天。所以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比较直接、方便,微生物量的变化能够更快、更早地反映土壤营养情况的改变,是土壤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45-47]。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条件变化非常敏感,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幅度变化 。土壤温度、水分、通气情况、PH条件以及有机质含量等均影响土壤中微生物量的消长变化。汪清奎等[48]指出,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和最易变化的部分,是土壤中最易被植物利用的养分库和氮矿化的的动力。彭佩钦等[49]报道了洞庭湖3类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差异,垦殖水田表层微生物量碳与湖草滩地接近,而远大于芦苇湿地;湖草滩地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氮,高于芦苇滩地和垦殖水田。洞庭湖区典型湖垸水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但水田土壤微生物磷水田稍高于旱地[15]。黄靖宇等[50]对三江平原天然沼泽湿地垦殖后微生物量变化的研究表明,湿地围垦20年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减少56.3%-80.5%;而农田弃耕还湿10年后,微生物量碳氮提高到天然原始湿地的36.1%-65.9%。张平究等[38]对安庆沿江退耕还湖18年的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在菜子湖区,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其他依次为未退耕水田由旱地退耕18a 的湿地、天然湿地和未退耕旱地;由水田退耕的湿地亚表层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也最大,其他依次为未退耕水田、天然湿地、由旱地退耕18a 的湿地和未退耕旱地。在白荡湖区,未退耕水田表层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其他依次为天然湿地、未退耕旱地和由水田及旱地退耕18a 的湿地;未退耕旱地亚表层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其他依次为未退耕水田、天然湿地、由水田及旱地退耕18a的湿地。这些研究反应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可深入认识退化湿地生态恢复过程。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关注退耕还湖后土壤微生物恢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但对退耕还湖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活性演变的研究较少。

Gocheck论文检测系统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 https://www.gocheck.org.cn/wp/1911.html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


×